中国最擅长搞大布局大资本的公司之一瑞幸又出大新闻了。然后就是很多负面了。
市场上,有争议并不可怕,我们要在争议中找到符合自己闭环逻辑的思考线。是这个时代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事情。
瑞幸,还能走多远?这是2019年中国风投界最热议的猜想,并且分成旗帜鲜明的两个派别。
支持谁都无所谓,今日新闻,君子和而不同,但要基于你的理智的分析,这才是智慧本身。情绪化的判断是没啥意义的,因为赢得辩论,并不能帮助你捕获下一个成功的企业,即便他不是瑞幸。,
最怕的是你觉得任何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都是垃圾。 但不参与任何实际的交互,那么任何的回报都和你无关。
瑞幸咖啡在“无人零售战略发布会”上宣布,旗下两款无人零售终端设施——瑞即购(无人咖啡机)和瑞划算(无人售货机)面市,这也标志着瑞幸正式进军无人零售领域。
从大师咖啡到小鹿茶再到无人零售,瑞幸再次证明自己没有边界。这一回,无人零售听起来也是一个很美的故事,但却不是一个好做的生意。
那,瑞幸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
星巴克CEO凯文·约翰逊之前提到瑞幸咖啡的时候说,星巴克提供是全方位的服务,所以客户体验比瑞幸咖啡要好。这个潜台词是:约翰逊觉得咖啡必须带有服务和其他的溢价。我觉得站在他的角度,这话没啥错。也很对。但是这不是全部。
那么在美国隔壁的加拿大,这个人均GDP45000多美金的国家,有一个咖啡店叫Tim Hortons,没啥服务,为了省钱连纸杯都恨不得更薄,按道理讲,肯定是活不太下去的,但是人家茁壮地成为了国民级的连锁咖啡店。一杯咖啡只有10-11块钱人民币之间。
那么,中国的精致中产们一定是buying星巴克吗?事实上,大多数喝咖啡的情况只是功能性的需求而已。
分享一个基本事实,那就是【饿了么】和【美团】的数据告诉我们,98%以上的白领午餐选择的是20元以内的价位,他怎么可能天天去喝星巴克。
所以,中产逻辑不等于产业逻辑。 以及A是好的,不等于B就不能成功。 尤其是在 中国。
如果细究“喝咖啡“这个行为,现实生活中,瑞幸自提咖啡的消费者占比约到70%+(参考Q3财报),大多是学生白领,他们消费的是咖啡的高品质、高便利性、高性价比,这比享受第三空间的人群比例要大得多。在美国这种成熟的消费市场外带的比例甚至会达到80%到90%。
你有没有发现,你很多同事,谈事情还是去星巴克,但是自饮,早就换成了瑞幸了。但是装逼的时候,做问卷的时候,还是说自己喝星巴克。
就好像没人想承认自己是凤凰传奇的歌迷一样。电梯里响起凤凰传奇,没人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铃声。
瑞幸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为驱动,以数据为核心去做新零售,本质上卖点也不是服务。 它从未聚焦“第三空间”,强调的是“无限场景”——让消费者随时随地买到好咖啡,(乃至未来更多的好产品)这才是整个战略的核心所在。
也就说,其实人家还是干的原来就想干的活。因为人家的战略不是开咖啡厅。只是战略拆解后要分阶段实现。并且不太希望外界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到底想干啥。
瑞即购(无人咖啡机)和瑞划算(无人售货机)不是新的卫星,也不是改变赛道,也不是原来的模式走不通再走新的路。
本质上,是既定战略的进一步衍生,以及分阶段执行。
所以,明年此刻,瑞幸再搞个什么大新闻,我也不奇怪。
对于咖啡这种功能性远远大于社交属性的产品来说,“无人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——轻资产、无门店重装修成本、没有人工、机器占地灵活;进场限制少,能在高流量场景密集布局;咖啡机24小时待命,不存在边际成本,不像门店消费主要集中在某一两个时段……
但老天也不会免费掉馅饼,“无人零售”这个风口,风都吹了两年多了,也没出现真正的巨头。
早先蜂拥而至的入局者散的散,倒的倒,不免让人生疑,这到底是“风口”还是“泡沫”?
想顺风扶摇而上,前提是得有双用得上风的翅膀。 如果说之前的玩家羽翼未丰,摇摇欲坠,那么瑞幸经过这一年半的打磨,羽翼已成,正是展翅直上时。
我认为:无人零售本质上还是一个效率,成本和规模的游戏。 三者必须取其一二,初期可以活下去,必须三者兼备才能走得远。
之前的无人零售基本没啥效率,创造的价值度不高,规模跑不出来,所以凉透了。
瑞幸如果两年前,就做无人咖啡机那也是凉掉的。但今天的赢面就很大了。为啥呢?
- 全部评论(0)
特别提醒:《民立报》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